今年以来,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、省政府工作要求,聚力“三提三争”,坚持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总基调,各项稳经济政策措施持续显效,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,市场预期明显好转,主要指标增势向好,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积累,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。
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,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57.70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4.7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25.04亿元,增长4.4%;第二产业增加值507.43亿元,增长4.6%;第三产业增加值525.23亿元,增长4.7%。
一、聚焦发展,经济基础全面夯实
农业生产形势稳定。一季度,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.2亿元,同比增长4.5%。小麦长势良好,播种面积达到146.2万亩,较去年增加2.3万亩,为全年粮食稳产增产打下坚实基础。蔬菜、瓜果供应充足,分别增长0.4%、33%。畜牧生产较快增长,生猪出栏20.8万头,增长8.3%;实现禽蛋产量2.9万吨,增长18.7%。
工业生产平稳运行。一季度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.1%,与1-2月份持平,分别高于全省、全国0.2个、3.1个百分点。多数重点行业保持增长态势,38个行业大类中有21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,增长面达55.3%,较1-2月份提高15.8个百分点。累计增加值排名前10的行业中,有7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,其中,石油、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,非金属矿物制品业,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,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4个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.5%、21.3%、10.2%、94.1%,合计拉动全市增速6.5个百分点。
服务业恢复向好。一季度,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25.2亿元,同比增长4.7%,较去年全年提高0.3个百分点。重点行业实现较快增长,批发和零售业、住宿业和餐饮业、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.7%、10.2%、8.2%,增速分别较去年全年提高5.7个、6.4个、2.3个百分点。一季度,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27.1和130.5,分别较去年四季度提高18.5个和19.7个点,均提升至“较为景气”区间。
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。一季度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.7%,比1-2月份加快2.3个百分点,分别快于全省、全国4.2个、5.6个百分点。分产业看,二、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.8%、14.4%。分领域看,建筑安装工程投资、基础设施投资、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5.5%、15.6%、19.3%,均保持较快增长水平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3.4%,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14.9%,同比提高2.5个百分点,其中,高技术制造业、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9.7%和45.9%。
消费市场复苏势头强劲。一季度,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3.6亿元,同比增长8.3%,分别高于全省、全国2.7个、2.5个百分点。其中,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1亿元,增长11.1%,增速较1-2月份提高13.3个百分点。限额以上批发、零售、住宿、餐饮业销售额分别增长9.5%、15%、16%、25.2%,分别比1-2月份提高4.7个、14.9个、7.2个、19.8个百分点。
二、蓄势发力,新动能培育提档加速
新兴产业蓬勃发展。锚定高质量发展,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,推动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迈进。一季度,全市规模以上“四强”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.4%,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7.8%,较1-2月份提高1.1个百分点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.7%,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.6个百分点。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发展迅速,1-2月份规模以上数字经济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1.7%,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3.7%,较去年全年提高3.2个百分点。新型绿色投资活跃度较高,全市“四新”产业投资增长27.8%,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5.2%,较去年同期提高8.7个百分点。其中,新型能源活动、节能环保活动投资分别增长164.7%、34.7%。
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。围绕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目标,实施现代服务业高地建设工程,一季度,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开工率达62.2%,完成投资33.29亿元,投资完成率、新建项目开工率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。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.9%,快于gdp和服务业增加值增速0.2个百分点,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6.6%,较去年同期提高0.8个百分点。现代服务业投入力度不减,一季度全市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长20.3%,快于全部投资增速9.6个百分点。
新型消费提质扩容。线上消费持续升温,一季度,全市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9%,拉动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速1.9个百分点。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,升级类商品需求释放,限额以上金银珠宝类、化妆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55.4%、26.2%。绿色智能商品受追捧,限额以上可穿戴智能设备、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分别增长56.6%、63%。新能源汽车消费热度不减,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221.8%,占汽车类零售额的比重达16.2%,比去年全年和1-2月份分别提高6.6个、1.9个百分点。
三、质效提升,发展后劲持续增强
资金要素保障持续发力。财政收支实现新提升,一季度,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0.9亿元,同比增长4.2%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5.2亿元,增长4.7%,重点支出保障有力,教育、农林水、住房保障等重点领域支出分别增长13.6%、24.5%、28.5%。金融信贷增势稳健,3月末,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5002.8亿元,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,同比增长13.2%。金融对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,全市制造业,建筑业,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贷款增速分别达到12%、22.3%、39.4%、70.6%,国标口径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0.2%,均保持了较高增速水平。
发展活力不断增强。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发力显效和服务效能的不断提升,市场主体潜能进一步激发。截至一季度末,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数量达65万家,同比增长4.2%,其中,年内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6904家,新增企业5569家。个体工商户、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旺盛,一季度末,全市个人经营性贷款同比增长20.2%,较年初增加49.2亿元,实现大幅增长。民间资本投资信心逐步回暖,一季度全市民间投资增长4.9%,比1-2月份提高7.3个百分点。
民生福祉持续提升。在促进居民就业和增收的政策引领下,一季度,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分别达到1.5万人、1.2万人,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26.7%、37.4%,均超过时序进度。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01元、8062元,分别增长4.7%和5.5%,城乡收入倍差为1.79,同比下降0.01,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。扎实做好保供稳价工作,物价水平总体平稳,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%,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.9%,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.1%。
总体来看,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,一季度全市上下积极作为、靠前发力,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,经济运行延续了去年以来稳定恢复的良好态势。但也要看到,当前我市总体仍处于疫情后修复期,生产、需求重新定位衔接和回归常态仍需时日。下阶段,要紧盯年度目标任务,继续倡树“三提三争”、弘扬“三老四严”优良作风,抢抓住经济恢复的关键时期,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,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势头,努力实现经济运行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